电脑硬件 太乱看花眼?Intel 处理器命名规则讲解

616
相信不少喜欢肝小说的朋友都深恶痛绝断更、草草收场的事情,而我更加看不懂的就是老外那一套重启大法,不仅仅漫画搞重启、动画重启、电影一样搞重启,再不行就是多元世界、平行时空,相信这也是超英电影走向下坡的原因之一。
科技界也玩这一套东西,最近Intel搞出来一套命名重启的玩法,这多少让人不适应。其实Intel的重启不止一次了,最初期的处理器就是X86为标识,从286到486。到了第五代就搞出来一个奔腾,倒是Cyris搞出来一个5x86,意思就是准586,后面又来一个6x86意味就是超越586。

然后Intel把接口使用权取消了给AMD和Cyrix兼容,又出来了奔腾II、奔腾III、奔腾四。然而高频低能的奔腾4确实不行,于是搞出来了酷睿2 E系列的双核处理器。这一点有点莫名其妙的说,大概的原因就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证实奔腾四的长指令集功率太低,反而不如移动平台上面的酷睿处理器能效高,于是就弃坑把移动平台的酷睿拉到桌面用。

酷睿2当年被我们戏称为扣肉,当年的酷睿2倒是便宜量又足,不仅仅有E系列的双核双线程处理器,还有Q系列的四核四线程处理器,性能高、发热量低。
然而Intel又重启了。

Intel突然就把之前的酷睿2忘记得一干二静,而且连解释都没有,直接就开启了Core ix(X=3、5、7、9)的新时代。
第一代按照新命名的是i7 9x0系列,i7代表的是档次,9代表的是代,x代表的是定位。0是凑数的。
第二代,名字又晒微变化了一点,直接就跳成了i7 2600、i5 2500、i3 2100。这种命名方式沿用至今,其实挺好理解的。
比方说,i7 10700,就是代表着10代的酷睿i7;i5 13400就是十三代酷睿i5。当我以为14代酷睿要出来的时候,突然,Intel又要改命名了。

Intel放出了消息说酷睿品牌将迎来重大升级,采用全新Meteor Lake架构的产品将会命名为酷睿Ultra,然而Meteor Lake并不会覆盖下一代整个市场,桌面平台以及部分移动平台还是得靠Raptor Lake Refresh去支撑。
现在普遍有两个说法是Meteor Lake架构性能低于预期,并不能支撑起桌面级处理器的应用,14代酷睿约等于废了,只能用13代改来撑场面,憋着15代出大招-AI运算。
另外一个说法就是Intel现在同时挤两款牙膏,Meteor Lake架构性能恐怖如斯,Intel觉得老命名配不上它。
对两种说法都保留个人意见,毕竟市场买不到的东西看个热闹就算了,别把PPT当干粮。



从最近的爆料里面可以理解,酷睿ultra用的是新架构,而且内置了四级缓存,类似于AMD的3D-V-cache那种爆缓存的玩法。
照此前消息,Meteor Lake将会集成代号“Adamantine”(艾德曼合金)的“封装内缓存”(on-package cache),不在CPU模块内部,而是与之并列整合封装。
作为四级缓存,它的访问延迟大大小于系统内存,好处多多,现阶段测试的有128MB、512MB等不同版本,最终可能会有1GB甚至更多。据闻,核显也是堆得非常狠,核显执行单元只有64个,高端应该还有128单元版本,预计性能可媲美移动版GTX 1650。
可以预见,性能会提升和价格都会提升不少,也有可能是因为加入了新东西导致频率上不去,不适合桌面级使用,尤其是游戏玩家。对于游戏玩家来说,不仅仅要同频性能高,而且频率也得高才行。

可以说,原定的14代酷睿就是一个过渡,后续的发展还是等15代出来才能真正确定。而架构小改款,也就是Raptor Lake Refresh,继续沿用了原来的数字命名规则。

数字命名其实挺直观的,而数字后面加字母后缀也能轻轻松松辨别出处理器的定位甚至使用场景。
以我的游戏本为例,i7-10750H包含的信息是,i7-10代表的就是10代酷睿i7,750是具体的定位,H后缀代表的是标准电压,一般用在游戏本上面为主,而现在不少标称是轻薄全能本的也用这个类型的处理器,比方说华硕的无畏系列。
同样的十代酷睿,i7-10700就是无后缀,代表的是桌面级带核显的处理器,我放在公司用的备用机兼视频剪辑机器的处理器。
如果是i7-10700F,F后缀代表的是无核显。i7-10700k,K后缀代表的是可超频。i7-10700KF,KF代表的是可超频而且无核显。值得一说的是,同型号带K的处理器频率更高,KF无核显可超频理论上超频能力更强(少了碍事的核显,结构简单一点点)。

H后缀上面还有一个更加顶级的HX,代表的说桌面封装。针脚和桌面级处理器一样,而且频率和性能更加接近于桌面级,当然了发热量和功耗亦然。

简单比较一下i7-13700HX和i7-13700H就容易理解一点了。i7-13700HX比i7-13700H多了2个性能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核,因此也就多出了4个线程,此外还多了6MB的三级缓存,其他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差别,最大睿频完全一致。

全能本上面还有一个G系列后缀的处理器,比方说华硕灵耀X14用到的i7-1165G7,4核8线程,主频为2.8GHz,睿频可达4.7GHz,最大的亮点是性能释放达到了42w,其他处理器都是28w,而且内置的核显也非常强大,挺适合于高性能商务本的使用。
说人话就是,对于显卡要求低一点,处理器性能要求高的笔记本用户使用的处理器。

近两年又出现了Windows掌机的新项目,而Intel的P后缀系列处理器是功耗性能平衡型的定位,也能用到其中,比方说OnexPlayer掌机搭载第十三代酷睿i7-1370P处理器,采用14 核 20 线程设计,基础频率为 1.90 GHz,最高可睿频到 4987 MHz,配备 24 MB 的三级缓存,性能相当不错。
当然了,这个系列也是不少本本上面的好选择。

如果是对于笔记本续航要求比较高的朋友,建议选择U后缀系列处理器,比方说联想小新Pro 13的顶配版,13.3英寸2.5K(2560*1600)屏,Intel十代酷睿低压处理器i7-10710U(6核12线程)。i7-10710U就是一款性能不俗的低功耗处理器,i7-10710U(15W)全核频率最终稳定至1.9GHz,i7-10710U(25W)全核频率最终稳定至2.8GHz左右。
在此不得不提及另外两个名词,满血版和残血版。简单来说就是功耗全开的版本和功耗限制的版本,比方说i7-10710U(25W)就是功耗可以放开到TDP 25W,性能会更加好,但功耗大,影响续航和发热。
i7-10710U(15W)就是TDP被限制在15W,性能会降低,但续航会提高,发热也会降低。当然了,残血版能做的满血版也能通过软件调节实现,反之就无法实现了。而这种说法的话,笔记本显卡同样如此,比方说轻薄本用到的独显MX150、MX250均有残血版和满血版的区别,性能、功耗、发热的情况和上述的类似。


说白了,同一架构里面,根据应用场景进行取舍,如果说无后缀桌面级为1的话,带K或者KF1.2左右,HX大约是0.85、H估算是0.7,G就是0.6、U是0.5。这种区别并不完全能用benchmark体验,毕竟类似于U系列处理器最大的牵绊就是功耗和发热,受限于功耗墙的话,哪怕跑分不错,但实际应用还是和桌面级的差距明显,这一点做视频的朋友会体验更加深。




中山狐

13

粉丝

2

关注

1404

文章

积分
2352
关注 私信

热门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 首页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