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 小米、1MORE掀起国产耳机行业3.0时代

9661
本帖最后由 苍海缘月 于 2016-5-11 16:21 编辑

小米、1MORE掀起国产耳机行业3.0时代

从2001年开始,国产耳机行业开始从“代工”向“自主设计”转型,经历了15年的打磨,国产耳机行业逐步稳定上升中。许多人在选购耳机时,也会开始考虑入手国产品牌的良心耳机。不仅仅是因为“价廉”,而是整个国产耳机行业都进入了更好的时代。


借着“手机配件”大红的东风,耳机成为了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物件。业内人士均认可,现在的国产耳机行业,已经走过了初期萌芽阶段、初步完善阶段,逐渐走向了“质量与设计”并存的3.0时代。



▍iPhone 4大红,促使手机与耳机“联姻”


说起近年来又再度走红的耳机行业,不得不提到智能手机的崛起对此的帮助。


2010年,iPhone 4横空出世。乔布斯的得意之作,不仅仅是改变了智能手机行业的格局,也同时带动了手机配件的发展。与手机配套的耳机市场,也因此活力。很多传统的HIFI大厂虽然在此之前就推出了相应的耳机音箱周边,却没能在营销力度上与之匹配,是苹果手机却炒热了“音质”这一概念。

跟着iPhone4的火爆,借助名人效应而走红的Beats进入中国,苹果手机带动的配件消费,再到与Beats结合起来仿佛天雷地火,一时间天桥上不卖个苹果仿品耳机或者天桥魔声都不好意思出来摆摊了。年轻人手中的苹果手机和Beats耳机搭配起来几乎是一个标配。


两大领域的巨头冲击将许多大众消费者拉入了对HIFI品牌市场关注,该过程不同上一次MX500通过国内营销那样小众化的萌芽,而是国外音乐大腕级巨星市场营销刺激国内普通消费者的培育认知,同时培育了下一个市场消费周期新用户潜力。

可以说这是森海等国际专业HIFI品牌也进入有史以来最好销量,Beats成为了全球耳机业界至今的销量神话影响至今,使得很多投资者开始关注到音频和配件行业的发展。




打破国产耳机局限,为“高质量”耳机打开通路


iPhone和Beats“联手”成功当然引起了一些资本者和手机厂家的注意。国产耳机也不甘示弱,如火如荼的发展开来。

小米——国产智能手机的“小鲜肉”再次发力,涉足耳机届。“活塞耳机一代”发布,通过与森海老旗舰耳塞IE80媲美音质的争议话题再一次火爆了国产耳机市场关注度。


小米借助自有的平台生态和配机捆绑销售策略,一下子让小米活塞耳机的销量高于整个中国HIFI耳机总和的神话。在小米活塞出来后的一段时间里,笔者要是去到同行的办公室里都会看到大家在研究活塞和市场讨论,国产耳机厂家纷纷开始考量包装配套带来的溢价方向,或跟一些手机厂家和音乐平台进入到网络营销化渠道展开。


可以说小米触动了很多传统耳机厂家的营销思路,也冲击了不少低端市场促进了行业转型提高质量。此前国产耳机的生产工艺发展相对平缓,因为跟风一些国外传统品牌对手放慢了步伐,对价格策略上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溢价维持相对缓慢的周转率营销平缓。



虽然小米背后的耳机设计公司1MORE事实上成立时间并不长,却找到了进入该领域的最佳时机,该团队人员基本上都是一群富士康出来的电子工科党,尽管对耳机行业的认知并不多,往往可以花半小时搞定的工作要花上半天去较真,这种对于耳机行业极高强度运作模式下相对主流耳机行业粗放懒散的开发态度,1MORE仿佛显得非常容易过劳死的节奏。


这种氛围下1MORE公司仿佛有点当年台湾企业在大陆天天打鸡血的感觉,或许正是这种狂热状态的加持,使得该公司有别于我们传统看到的任何一家耳机品牌企业。1MORE逐渐累积起自身的产品研发数据经验,转而到现在的产品研究设计的经验增长飞速。而笔者第一次接触1MORE还是在最早的1MORE圈铁开始,此前动圈类早期产品对我吸引度并不高,却也并不否认同价位的国产耳机很难在质量上与之相比。国产HIFI耳机圈子的产品做工相对比起音质的溢价完全两码子概念,只是长期以来音质好的调音玄学遮羞布掩盖了自身产线能力不足长期累积各种质量弊端。


这样国产HIFI耳机质量甚至不如日系丰达代工厂的一些中低端耳机产品,价格却要更高不少就形成了一些水分和利润空间优势,满足了国产耳机销售周转率慢却依然盈利客观的节奏。也因为市场小众的国产HIFI耳机品牌很多不具备自有工厂和核心技术完善体系,这样的品牌也很难去与1MORE这样通过成熟的方案设计交付给规范的中大型厂家代工,特别是有市场需求量前提下解决了很多制造上的供应链和成本瓶颈,主要受到市场需求量并不明显的国产品,亦很难去跟1MORE这种借力网络平台的销售模式去竞争,因为1MORE背后的小米耳机系列产品消化了它大部分的制造瓶颈。



该时期国产HIFI耳机价格在200-2000元范围以内,国外品牌HIFI耳机价格在200-30000元。



耳机3.0时代标杆:1MORE全面解读


最后,笔者想与大家一起分享1MORE的设计套路。毕竟,在耳机3.0时代,行业内普遍认为1MORE可以作为国产耳机界的标杆。谈一下1MORE这家公司的设计套路,毕竟1MORE也算是第三阶段耳机行业中的一只标杆。


如要定义1MORE这家公司的研发科技树偏向?我个人认为它更容易使电子工科党朝向智能或蓝牙耳机进阶的倾向类型,其主要团队成员几乎都是iPod Kindle的富士康设计制造团队成员。这个背景使得他们在制造业的前沿摸索上有成熟的经验支撑,例如像小米99圈铁就具有相当不俗工艺,麦克风金属件加工也不是随便找个耳机厂家能量产。


特别1MORE近期频繁推广并宣传自己的圈铁耳机。在业界,圈铁耳机颇受争议:到底是追求更多动圈的味道掩盖衔接的不足,还是追求更富有质感的动铁和动圈味道糅合凸显复合化的属性,而使优势与缺点并存呢?


对于圈铁耳机而言,频段的衔接是一个难题。事实上,衔接问题已经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圈铁耳机的瓶颈,只是稍作修饰掩盖,使大家不容易分辨。圈铁耳机有利有弊,显然1MORE愿意在此种类上大下功夫。


对于1MORE耳机的“调音”,许多发烧友期初也大为诟病。



这点对于声音感知度判别其实也引起了一个相对尴尬的话题,就是耳机中的调音到底是怎么回事?


耳机调音本质上就是科学设计过程与经验结合,而非是神乎其技的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工活,虽然可以存有一定的调音偏好去满足和培育自己的粉丝群体。


一般国内外大品牌都是工厂设计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和声学数据进行腔体基础设计,但这几年腔体设计越来越有些违背了科学的设计趋势。国产耳机为了漂亮一些完全是声学腔体设计错误的重灾区,连耳机腔体构造下应有的孔位布局或者调音阻尼材料不当很常见,很多耳机也就只能听到混闷凌乱频宽细节较差的声音。(国内外不少主流与蓝牙的声学设计比这个更惨烈)。


根据耳机内部结构与容积大小选择相应尺寸的喇叭,可以通过填充压缩腔体获得不一样的声音调整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对单元振膜的设计并不是每一个厂家都有条件或者时间去研发,一般采取外购或者合作开发的形式获取,也有相对规范的中小型工厂具备此能力,不过膜片和单元实际效果强差人意者不少。


开发过程不同的腔体设计和对应的单元组合摸索调整,通过逐步的数据监控和主观的测试团队聆听来鉴别产品开发过程的差异,也有烧友称这个过程叫完成度,事实上厂家本身想期待的音色风格数据跟发烧友的意淫不一定是一个数值和平行线上交集,除非这个厂家的设计师你很熟你知道他有多少样的单元资源和习惯,能大概组合出他目前的偏好调整思路的上下限总数,否则说完成度的具体数字判断是玄学得过了。(所以99%的发烧友没有资格说完成度这种废话,除非你跟这个工程师天天一起协作。)


对产品进行最早测试的人员事实上不少也是发烧友,也有是资深发烧友和工程师的多样属性,却一定是对声音描述和协力相对准确把握的把关人员,当然这个流程并非绝对的。也有不少设计师本身就有相当高的独立完成能力,毕竟东西自己做的也就比别人更清楚,多听不过是多了一些调整思路或者妥协市场口味罢了。


这类全面性的工程师很容易被人误导做耳机调音师,事实上笔者早年还属于玩磁带和LD的小白时期,还没深入行业也会认为有耳机调音师的规范职称,国产厂家没有外国的也会有这样去忽悠自己,可事实上国外也没有这样的所谓调音师。


耳机调音本质是苦逼的设计过程和数据到主观的设计思想结合,判定结果的人和协作听感确定方向者对声音的认识要求有相对应的门槛。1MORE公司在这方面的流程像AKG著名的Q系列耳机邀请荣获27项格莱美奖的昆西作产品顾问与代言人,1MORE则采取了邀请同样是4项格莱美奖的录音师卢卡作为对声音风格的调整方向与代言人。




市场上对音质的评价好坏都有一定的个人风格喜欢偏好,却也无可否认一些声音的风格和解析度对应了一些产品定价策略上的范围。小声场的耳机往往很难再高端产品中获得较大的溢价,而大声场高解析的产品占据了一些主流,只有极少数声音相当具有特色优势或者全面的产品具有旗舰性定位的顶端溢价,这就是主流耳机品牌声音差异化主流定价策略。


而调音值多少钱,业界还是比较流行对国际品牌参考竞品的定价做依据,或参考类似风格声音的耳机产品定价做浮动,总之就是我声音比你好,卖更便宜或更贵营销方向的国产基础定价策略。


所以很多HIFI品牌包括进口品牌中低端型号声音逐渐开始变得很一般还卖的贵,其实就是妥协市场主流的结果。特别是你管它声音差不差主流消费者还真的接受那个声音和造型你才无力。1MORE的百元左右价位产品,都是以大众化的口味适应市场主流,毕竟中低端肯定以销量为主看齐,这个做法和很多国内外主流品牌基本一致。


1MORE金澈耳机则是这样典型的消费耳机主流定位,声音以清晰度和柔和结合一些声音的质感突出为基础,这就使得对于低频需求的用户能满足的同时,具备一定解析和听感上的平衡。


1MORE第一代圈铁产品,声音属于典型基础圈铁设计,声音柔和高频延展相对一般,有明显的动圈和动铁的音色差异组合优势,同样也被发烧友觉得过渡衔接上不足,不过考虑到定位的群体很多都喜欢能够聆听到不同单元的音色差异化,很多人觉得入门圈铁应该和一般的耳机不同,这也是圈铁入门级的定位风格上的尴尬,满足消费者对声音的印象观达到预期也是一个必要的方向,例如你说了这个耳机低频猛,你就不能考虑往HIFI去做高解析砍掉低频,甚至乎你得低频尽量重口味一些满足消费者。


1MORE三单元圈铁产品,采用双动铁和一动圈组合,典型的平衡阻尼设计偏向进阶型的HIFI定位偏向。音质大致的性能和素质和SONY XBA-A2差不多,声音要比汪峰FILL的圈铁解析更好,尤其是中频人声密度相当不错,早期版本工程版我感觉低频有些多,不过圈内的发烧友觉得工程版素质在799的价格出乎我意料。


实际上笔者发布会后听到市场版后,发现市场版低频降低了力度和量度,让中高频的解析更容易展现音乐的细节和顺畅性,尽管中频人声和乐器尤其是高频略有些毛躁感,却是1MORE首次在较高素质的情况下实现解析度和听感的设计,这也是1MORE在录音师卢卡要求卡的迅速改版。


1MORE三单元圈铁作定位适配手机调音方向相当明确,搭配主流手机中很适合听音乐和看电影的兼顾,有很不错场景还原能力和微细节反馈,声音并不刺激发闷不适相比同类价位一些产品显得更加均衡一些,有突破我对该品牌声音把握高度的看法。


反过来我觉得低频量更大的样品更有优势和特色面向主流入门市场,因为工程版的低频在素质上已经超越了很多圈铁低频较少弊端,尤其是入门的圈铁产品低频都有些薄不饱满缺乏质感的表现,而正式版的声音是卢卡录音师决定的正式上市前的强烈要求下修改的,所以笔者到手依然还是一条相对保守的调音。这条耳机注重更多细节解析和以人声乐器为主,偏向杂食流行的简单均衡聆听走向,考虑到做工和配套的整体综合竞争力上还有不错的性价比。


另外这家公司比较让我感觉雷人的是,吴莫愁版本的耳机声音风格上普遍做的不错,例如吴莫愁版本的MOMO入耳很适合摇滚人声和电声的设计走向定位,低频丰满但是不影响人声细节的发挥,电声类质感却又不会显得过疲劳刺激。而其中一次我去深圳发布会试听到的MOMO版蓝牙头戴,声音润色丰满平滑,人声的味道很有老播放器的味道,可以说超出了旗下有线耳机的润色度的调整,并拥有超越主流所有800档内中低价位蓝牙头戴潜力。



不过最新收到的坑爹消息,我非常满意的这一条样品貌似已经又被否定了,而市场零售版声音依然跟我喜欢的样品有风格差异。有同行耳机界朋友认为这种迹象是该公司产生什么VIP定制版本,故意将声音的风格调至满足HIFI烧友,刻意区别了跟市场量产的调音风格。


实际情况却是一家整天工作氛围打鸡血的公司忙中错乱的事故不少,经常在一些声音的把握上不敢考虑往HIFI方向偏重的更多或者对于一些声音更好的风格不敢拍板。


所以1MORE明显更注重自身高品质的设计要求和更大众化的基础上追求自身的产品风格平衡,确保声音能够让发烧友和普通用户间达到一个平衡的老套路发展。事实上国内不少的代工大厂给国外品牌贴牌生产就是这样的路线,越往高端越偏向小众,越往低端则更加大众化,但是国产走这样的风格把控是否合适还有待1MORE如何自己去验证。


苍海缘月

9

粉丝

2

关注

63

文章

积分
280
关注 私信

热门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 首页 新浪微博